2023年10月,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了大规模反击,随之而来的中东局势剧烈变化。以色列的暴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愤怒与抗议,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却似乎毫不在意,他冷眼旁观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仿佛不受任何压力。内塔尼亚胡不仅指示以色列军队继续在加沙地区展开极为残酷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剧人道危机,还似乎摆出了重新点燃中东战火的姿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国突然宣布将支援埃及,这一决策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原来,埃及才是以色列在地缘政治上最强大的对手。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做出这一决定?中国又是如何为埃及提供援助的?这一举措又将如何影响以色列及中东局势的未来走向呢?
在当今的中东局势中,许多人认为伊朗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对手,但如果回顾二战后的中东历史,我们会发现,数十年前,埃及才是真正的“霸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支持帮助以色列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国家则遭遇了惨败。紧接着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凭借强大的军力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20世纪50年代,伊朗仍是美国在中东的亲密盟友,且什叶派势力尚未崛起。而在1952年,埃及的纳赛尔领导了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成为阿拉伯世界反帝斗争的象征,并宣誓要消灭以色列,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复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埃及迫切需要强大的军力,但当时埃及的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基础薄弱。于是,纳赛尔决定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同时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举动令美国感到不满,进而决定停止对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的资助,苏联则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缺。
在苏联的支持下,纳赛尔迅速恢复了信心,并于1956年7月26日宣布收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关键航道,也是西方国家的核心运输线。此举触动了英国和法国的根本利益,导致它们联合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最终在美苏压力下实现了停战,埃及成功保住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成为阿拉伯世界,尤其是逊尼派国家的反帝英雄。
然而,到了1967年,以色列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发动了闪电战,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等阿拉伯领土,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埋下了伏笔。
1973年10月6日,埃及联合叙利亚发动突袭,旨在收复失地,并几乎将以色列逼入绝境。然而,得益于美国全力支持以色列,以色列最终实现了战局逆转。战后,埃及领导人萨达特意识到阿拉伯世界的背叛与现实压力,决定与以色列和美国达成和平协议,从而使埃及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之一。
这一决定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埃及被视为叛徒,萨达特本人也因此在一次检阅活动中遭遇刺杀。尽管如此,埃及的国力因其与美国的紧密关系得到了增强,但在阿拉伯国家中,其影响力却显著下降。
在埃及“屈服”之后,阿拉伯世界的逊尼派国家表面上与美国及以色列建立了合作关系。虽然这些国家在利益和地缘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表面和平,但埃及的“倒下”却迫使其他阿拉伯国家在实际操作中支持美国的中东战略。
然而,随着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崛起,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许多人认为伊朗是以色列的最大威胁,但实际上,埃及才是以色列最强劲的对手。埃及不仅与以色列直接接壤,其强大的陆军和丰富的军事资源,使得以色列面对埃及时,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更加关键的是,埃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泛的伊斯兰影响力,一旦埃及决定反抗,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将团结在埃及一方,对以色列形成强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埃及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军事与粮食问题。尼罗河提供了一部分农业优势,但沙漠化限制了其粮食产量。而美国通过操控国际粮价,进一步加剧了埃及的困境,同时,美国的军事援助也让埃及在武器系统上受到制约,无法完全自主。
随着中国的积极介入,埃及的困境逐渐得到缓解。从2023年4月到5月,中国与埃及进行了为期20天的联合军事演习,其中“运20”运输机带领“歼10”战机飞越金字塔,这一举动让外界纷纷猜测,埃及可能会引进中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从而减少对美国军事技术的依赖。事实上,埃及现有的F16战机被美国设置了“电子锁”,一旦与以色列爆发冲突,这些战机将无法使用,而中国的战机则完全没有这一限制。
此外,中国对埃及的援助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尤其在粮食问题上,中国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自2015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在埃及沙漠地区挖掘了近700口深达400米的水井,这些水源为埃及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保障,特别是帮助沙漠地区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计划中的沙漠水利工程将使埃及增加100万费丹的耕地,极大增强其粮食自给能力。
如果埃及能够脱离对美国粮食援助的依赖,并在军事上具备更高的独立性,那么在与以色列的对抗中,它无疑将拥有更多的底气。同时,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将重拾抗衡以色列的信心。如果美国继续全力支持以色列,中东的地缘政治平衡将面临更大挑战。随着中国与埃及合作的不断深化,埃及无疑将在中东地区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给以色列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